查看原文
其他

金红莲 | 日本综合学科高中改革现状与发展困境研究

金红莲 比较教育研究 2022-04-24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金红莲,女,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一、问题提出

综合高中制度最早创建于美国,这一制度基于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的价值取向,通过升学型课程与就业型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受教育机会,保障学生自主选择未来发展的权利。我国综合高中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30多年的尝试和探索仍然效果甚微。“至今全国自称是综合高中的学校寥寥无几,且内涵表述各不相同,发展面临诸多体制与机制难题”[1]。我国学界对综合高中推行与否则众说纷纭,赞成者认为综合高中改革势在必行,反对者认为综合高中在我国暂不宜大规模推行。我国综合高中发展之路遭遇瓶颈,有必要考察国外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存在问题以及其可行性。

日本高中综合化改革始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民主主义改革。在此后的数十年里,日本以美国综合高中制度为蓝本,始终致力于探讨和摸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就业与升学、教育机会均等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关系。日本高中综合化改革按照普职融通方式和程度,可以划分为“综合制高中”改革、综合选择制高中改革以及综合学科高中改革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化改革并未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合的“综合性”目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启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在高中领域提出自由化、弹性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改革方针,并明确提出以普职课程融合和科目选修为原则的综合学科改革构想,综合学校最终成为与普通科和专门学科并列的第三学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学者在研究日本综合学科高中时使用的名称并不一致,有学者使用“综合学科高中”,也有学者使用“综合高中”。由于在日本语境中,“综合高中”所指的是综合制高中时期和综合选择制高中时期创建的高中,多数学校不实施普职融通教育,与综合学科高中不是同类学校,因此为了在概念上准确区分,本文使用“综合学科高中”一词。

虽然日本综合学科高中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体系,但在不断变化的情势下其未来走向也让人困惑。本文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日本综合学科高中是如何构建的?日本综合学科高中是否贯彻落实了最初的制度理念?日本综合学科高中面临哪些问题?鉴于此,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日本综合学科高中的改革现状,深入剖析它所面临的深层困境,并思考综合学科高中进一步的发展课题。

二、日本综合学科高中改革现状

(一)构建三级教育管理体制

日本综合学科高中管理主体可分为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央—地方—学校”的三级教育管理体制。

1.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日本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文部科学省,高中教育主要由文部科学省下设的初等中等教育局统一管理,其主要负责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地方教育委员会的工作,提出高中教育改革建议,分配教育经费等。日本在教育行政上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不能采用直接命令等强制性手段管理地方,主要通过提供指导和援助等方式影响地方的教育改革。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援助方式包括技术提供和财政补助。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须依赖中央政府的补助金,因此地方自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中央政府在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临时教育审议会对日本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为期3年的讨论,最终提出建立综合学科高中为代表的新型高中改革设想。之后,文部科学省组织撰写了多份有关综合学科高中的报告。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应对新时代教育诸制度的改革》咨询报告中明确指出,设置综合普通科与专门学科的新学科。1993年3月22日,文部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向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各都道府县知事以及各附属学校的校长发出了《关于综合学科》的通知,指出综合学科是以选修方式、综合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学科。1993年4月,文部省新设“高中教育改革推进室”,推进综合学科高中教育改革。

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改革积极性,文部省以各都道府县、指定城市的教育委员会、主管私立学校的知事部局负责课长以及国立学校校长等为对象召开会议,介绍和解释综合学科的各项通知、报告等,积极予以指导。同时,文部省还组织了数次听证会和专家论证会,向地方提供改革建议。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宣传手册和官方网站信息等方式加大综合学科高中的宣传。此外,文部省还通过地方补助金的方式给予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推动综合学科高中改革。

2.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日本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分为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日本高中奉行设置者负担主义原则,中央政府设置和管理国立高中,地方政府设置和管理公立高中,学校法人则设置和管理私立高中。设置者负担主义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学科高中的办学主体结构。从2019年日本政府颁布的数据来看[2],日本共有375所综合学科高中,其中国立学校两所、公立学校349所、私立学校24所,公立学校占所有综合学科高中的9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综合学科高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因此拥有都道府县等地方政府经费保障的公立综合学科高中比私立综合学科高中更容易开展普职两类课程。从上述数据也可知,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在综合学科的设置和发展中承担主要责任和义务,因此公立综合学科高中成为这一新型高中的主要办学主体。公立综合学科高中的设置和发展事业归属于各地方政府的教育委员会主管。根据《地方自治法》的规定,教育委员会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机关,负责有关学校的组织编制、教育课程规划、教科书及其教材的采用以及教职员的身份管理等事务,同时管理和实施有关社会教育和其他各种教育、学术及文化等事务。除了上述事务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还负责公立综合学科高中的办学经费。各都道府县等地方政府为了保障综合学科高中的顺利开展,从地方政府财政中划拨一部分经费,用于综合学科高中设施与设备等硬件条件的完善。

3.学校

综合学科高中在学校层面的管理主要体现为课程设置自主权。综合学科高中以自由选择作为办学原则,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上比普通高中和专门高中拥有更多自主权。依据《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综合学科高中原则上不按学年划分教育课程,除了设置高中必修课程、“产业社会与人”以及专门教育科目的学分数不低于25分的规定外,“学校可灵活自主设定科目,以便于学生在种类多样的学科和科目中发挥选择学习的主体性”[3]

(二)大力扩大办学规模

综合学科高中创建之初备受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被称之为新型高中的“领头羊”。文部省和地方政府将综合学科高中当成解决高中教育序列化、高中教育课程整齐划一以及高中教育改组等问题的锦囊妙计,希望通过综合学科高中的普职融合课程和丰富的选修科目,帮助运营困难的职业高中成功转型,并解决普通高中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因此,综合学科高中得到文部省和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综合学科高中办学规模上,文部省提出在全国500个学区至少各设1所公立综合学科高中的短期目标,同时还提出将“综合学科高中发展为1000~2000所”[4]的长期目标。在高中三类学科的比例上,提出“普通科20%、综合学科60%、职业科20%”[5]的目标。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综合学科高中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得到显著发展。学校数量从创设初期的7所学校,至2019年发展为375所学校,占所有高中数量的5.6%;学生数量为17.3万多人,占全体学生数量的5.4%。[6]

(三)设置特色化课程

综合学科高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选择制为主的课程设置结构。综合学科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1993年高中教育促进会发布的第四次报告《关于综合学科》。根据报告建议,综合学科高中的课程共分为共同必修科目(所有高中必须设置的课程)、原则必修科目、综合选修科目以及自由选修科目四类。随着综合学科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发展,四大课程体系分类没有改变,但是原则必修科目和综合选修科目发生了较大变化。

1.共同必修科目 

共同必修科目是《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各类高中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国语、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保健体育、艺术、外国语、家庭、信息、理数以及综合学习时间等,共有12个学科、59个科目。各类学校设置共同必修科目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利,除《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的必修学科和科目以外,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将其他科目设置为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

2.原则必修科目

原则必修科目是综合学科高中的核心课程,是综合学科高中学生原则上必须学习的课程,也是区别于普通高中和专门高中的重要特色。综合学科高中制度创建初期,原则必修科目包括“产业社会与人”(2-4分)、“信息基础科目”(2-4分)和“课题研究”(2-4分)。

由于综合学科高中原则必修科目的实施效果显著,1999年修改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将“信息基础科目”改为必修科目中的“信息”课程,规定三类高中学生都要学习。“课题研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积极思考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其课程内容与综合学习时间有重合之处,1999年修改《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时,将其目的和内容最终融入“综合学习时间”,成为小学三年级至高中的必修课程,最终脱离了综合学科高中原则必修课程。“产业社会与人”是综合学科高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原则必修科目,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产业社会,积极探索毕业去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发挥职业启蒙的作用。“产业社会与人”课程虽未成为所有学科的必修科目,但由于在学生职业启蒙上发挥的重要作用,1999年修改的《高中学校指导要领》将这一科目设置为普通高中和专门高中的学校设定科目。

3.综合选修科目

综合选修科目是综合学科教育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综合学科高中普职融合理念与选择理念的重要载体。综合选修科目并非学术性课程与职业课程的简单拼凑,而是采取综合选修科目群的方式,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具有系统性和专门性的科目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连贯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科目。综合选修科目群可根据学校情况设置各科目系列。文部科学省最初建议设置的系列包括:信息系列、传统技术系列、流通管理系列、国际协作系列、地域振兴系列、海洋资源系列、生物生产系列、艺术系列、生活文化系列、环境科学系列、体育健康系列等,每个系列由相同职业领域的科目组成,并未提出升学有关的科目系列。这也表明,“文部省设置综合学科的宗旨是开展职业教育”[7]。综合学科高中发展过程中,除了上述以职业为导向的科目系列之外,很多学校还设置了以升学为目标的人文科学系列和自然科学系列。学生以科目系列为依据,选择符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的科目。

4.自由选修科目

综合学科高中具有课程多样化和学生培养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更多自主权和决定权。自由选修科目是除综合选修科目之外,综合学科高中根据所在地区、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设置的特色选修科目。自由选修科目常常以学校设定学科和科目的方式实施,由学校规定学科和科目的名称、目标、内容和学分数。

(四)推广学分制课程管理方式

日本高中学分制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与选修制一同成为多样化、个性化和弹性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学分制是与学年制相对应的课程管理方式,学生不局限于学年区分,只要在规定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就能获得毕业资格。综合学科高中开设大量选修课程,实施以学分作为毕业依据的学分制,更能保障学生自由选修科目的权利。因此,学分制是综合学科高中管理课程的主要方式。2012年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348所综合学科高中里,有305所实行学分制,只有43所学校未实施学分制。[8]

)实施校外学分认定

为解决普职两类课程相互融通的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日本采用校外学分认定方式以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所谓校外学分认定,是指学校承认其在校学生在其他教育机构所修的学分和技能审查结果的学分,包括在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社会教育设施等机构的学习成果、志愿者活动、就业体验以及高中毕业水平认定考试的合格科目等。综合学科高中需要设置的学科和科目数量较多,有些学校无法配备普职教育所需的教师队伍、设施设备和学习资源,因而校外学分认定方式便成为综合学科高中减少办学成本的重要手段。从2012年的有关调查数据来看,共有145所学校实施校外学分认定制度,其中承认技能审查成果所占的比例最大,占58.9%;承认大学等学校机构学分的占21.5%;承认就业体验和志愿者活动的各占19.6%和18.2%。[9]

(六)重视毕业出路的双向功能

综合学科高中在毕业生出路选择上有两个特色:一是推迟出路选择时间;二是自由选择升学或就业,以此来解决过早分流出现的“非本意入学”和中途退学等问题。从推迟选择时间来看,综合学科高中在高中阶段通过选修科目进行分流,更有利于没有明确未来发展目标的学生思考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也有利于减少无法适应学业而中途退学的学生人数。从毕业出路的双向功能来看,2017年日本全体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和短期大学的升学率为54.7%,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升学率为22.1%,就业率为17.8%;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和短期大学升学率为63.9%,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升学率为21.5%,就业率为8.5%;专门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和短期大学升学率为28.3%,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升学率为21.9%,就业率为46.4%[10];而综合学科高中的大学和短大升学率为34.4%,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升学率为27.6%,就业率为28.2%。②[11]从上述数据可知,综合学科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均在普通高中和专门高中之间,说明日本通过设立综合学科高中实现了升学和就业双向功能的制度构想。

三、日本综合学科高中发展困境

一)政府后期财政投入不足

综合学科高中要设置普职两类课程,因此在教师配置、设施设备以及实习基地等方面的财政投入高于普通高中。在综合学科高中初创时期,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使其得以发挥选修课程以及自由选择出路等特色,吸引了众多生源,使很多薄弱校摆脱了运营困境。较早开设综合学科的高中在教师配置上同样得到了政策倾斜,可以享受增加讲师配置等待遇,不论是在学校硬件还是师资方面均占据了众多资源。

随着综合学科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日趋下降,后期设置综合学科的高中所获教育预算非常有限。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综合学科高中获得设施设备费的学校占13.4%,获得兼职讲师特别经费的学校占32.1%,获得信息机器设备等经费的学校占12.0%,获得用品购入特别经费的学校占9.1%,有先进校考察费等经费的学校占7.7%。[12]可见,获得政府经费预算的只有一部分学校,半数左右的学校则从未获得过上述经费支持。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下降,导致后期设置综合学科的高中深受经费不足之苦,很多学校无法开设足以满足学生需求的选修课程,无法聘用更多教师、社会人士和职业人士到学校授课。“综合学科是非常好的构想,但是没有充分的条件,这一构想只能是空论”[13],得不到政府财政支持的学校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差校和困难校,深陷学校运营不利的泥潭中。

(二)高中序列化问题加剧

综合学科构想的政策意图是通过创建兼备升学和就业两种功能的高中,打破学历主义社会重视偏差值而导致的高中学校序列化结构。综合学科诞生之前,日本高中序列化结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差距;二是高升学率普通高中与低升学率普通高中之间的差距。综合学科高中创建后,不仅未有效解决原有的高中序列化问题,反而“造成偏差值序列的细分化”[14],产生了新的高中序列化结构。

1.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距

综合学科高中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和升学两轨并行,导致综合学科高中实施的升学和就业双导向的课程水平不如普通科高中的升学型课程和专门学科高中的就业型课程。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优秀、有明确升学意愿的学生大多会选择普通高中,有明确就业意愿的学生则选择专门高中,而选择综合学科高中的多数是无法确定升学或就业的学生,生源质量与普通科和专门学科高中形成鲜明差距。“综合学科的设置理念是让学生在选择出路时不受学校序列化的影响”[15]。虽然综合学科高中以公平和学生自由选择作为理念,试图打破普职二元模式的壁垒,但培养目标的不确定以及生源质量的低下,导致学生毕业时无法与成绩优异的普通科高中或就业质量明确、专攻技术的专门学科高中毕业生拥有对等的竞争能力。可见,综合学科高中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无法招收高质量的生源,生源质量的差距又造成了学生出路不理想,学生出路的差距进而又造成综合学科高中无法招收优质生源的恶性循环,致使综合学科高中与普通高中和专门高中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综合学科高中之间的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最初设置的综合学科高中与后设置的综合学科高中之间的差距。早期设置的综合学科高中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在校舍、设施设备、教师配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综合学科设置学校的增加,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渐削减,后设置的综合学科高中得不到发展所需的经费,无法配备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需要的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尤其后期转型为综合学科高中的普通高中为了缓解经费压力,“即使转变为综合学科高中,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仍然以升学为主,在设置选修科目系列时侧重有利于升学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等系列”[16]。发展的不均衡加剧了综合学科高中之间的序列化,早期综合学科高中与后期综合学科高中在发展上出现明显差距,在实践层面中不利于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以升学为主的“升学型综合学科高中”成为综合学科高中的主要办学形式,综合学科高中实际上成为升学教育的另一阵地。

3.综合学科高中内部普职课程的分化

综合学科高中创建初期主要以现有学校的转型为主,新设学校非常少,而选择转型的多为深陷运营困境的困难校和差校,其中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占多数。随着综合学科高中办学成效日益凸显,很多普通高中也加入转型的行列。因此,转型后的综合学科高中在设置选修系列、科目及学校设定学科时深受传统学科的影响。大体上,普通高中转型学校更侧重于设置升学型科目,专门高中转型学校则侧重于就业型科目。因此根据办学重点的不同,出现了“重升学轻就业”或者“重就业轻升学”的倾向,导致综合学科内部的升学型科目与就业型科目之间出现了差异和序列化,造成学校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均衡。  

(三)课程优势削弱

综合学科高中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原则必修科目、普职课程综合和自由科目选修制,但是随着综合学科高中办学效果的呈现,这些原有的特色逐渐辐射到其他学科高中,反而削弱了综合学科高中的课程特色。

1.原则必修科目被削弱

综合学科高中的3门原则必修科目是区别于普通和专门高中的独有特色,然而由于其课程实施效果显著,“信息基础”和“课题研究”两门课程脱离了综合学科高中,成为面向所有高中的必修课程。“产业社会与人”虽得以保留,但基于这一科目在学生职业观、劳动观以及自我认识上的启蒙作用,将其规定为其他高中的学校设定科目,其他高中也可设置这一科目。

2.普职综合选修课程特色淡化

伴随高中毕业生劳动市场的缩小和高等教育升学率的上升,高中教育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发生变化。专门高中的教育课程打破了培养狭义职业人的教育内容,普通高中也开始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普通高中和专门高中也积极引进普职综合选修课程模式,设置了范围较广的选修科目及选修内容。多种形态选择制课程缩短了普通高中和专门高中的差异性,同时淡化了综合学科高中科目选修制的优势。

3.自由选修科目制的两难困境

在综合学科高中的办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理性地选择科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走向。综合学科高中的科目选修制虽然保障了学生的学习自由权,体现了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但无法像普通高中和专门高中一样向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综合学科高中为了规范学生科目选择行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选课方式上实施“系列选择制”,要求学生从学校制定的系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以此来保障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每个系列必须学习的基础科目和学分数。其次,在选课人数上限定科目选择的最低人数,选课人数不足则不开设课程。选课的最低人数一般为5人至10人。再次,规定选课时间段。有些学校要求一年级选定二年级的科目,二年级选定三年级的科目;有些学校甚至要求一年级时选定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所有科目。综合学科高中采取的系列选择制、规定学生必修科目和学分、限定选课人数以及提早选好科目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选择科目不系统的问题。但是过多限制自由选修科目制约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违背了综合学科高中的设置初衷。如何“平衡综合学科高中自由科目选择的理想与学校选择制约之间的关系”[17],是综合学科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充分

1.教师培训效果不佳

综合学科高中在教育目标、理念、课程等方面具有独特性,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指导能力,以便于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合理选择科目。综合学科高中通过校内和校外两种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对综合学科的理解和指导能力。校内培训主要以新入职教师为对象,采用说明会和培训等方式,让新教师尽快了解综合学科的课程、理念以及“产业社会与人”课程的作用和实施方式。但这一培训只在新教师入职时进行,缺乏持续而深入的指导。在校内培训中,在职教师培训活动较少,探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在职教师任务繁重,没时间参加培训;二是学校不重视综合学科教师培训,认为校内培训已经满足要求,故而疏于开展在职教师培训。综合学科教师的校外培训是通过都道府县召开的综合学科研究协议会以及各地区召开的全国综合学科教育研究大会等方式开展。由于校外培训涉及差旅费用等经费支出,导致很多教师无法参加培训。可见,日本综合学科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体制尚不健全,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影响了综合学科高中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2.“产业社会与人”课程教师的专业性不足

“产业社会与人”课程作为最早开设且唯一保留的原则必修科目,承担着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产业社会以及各种职业的任务,是综合学科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启蒙课。因此,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就业和升学的指导能力。目前,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学校不够重视等问题,尚未建设高质量且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导致“产业社会与人”课程“缺乏对企业社会的批判性视角,成为迎合现实的‘道德教育’。综合学科极易沦落成为企业培养所需劳动力的工具”[18]

3.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综合学科高中师资队伍的另一问题是教师工作量过大。综合学科高中开设的课程数量比普通高中多出近3倍,尤其“产业社会与人”以及“综合学习时间”等课程需要开展大量的参观、体验、实习等活动,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虽然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综合学科高中增加教师配置,但由于很多学校得不到财政支持,无法支付招聘教师所需的费用,因而很难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组织运营的效率,增加综合学科教师配置,减轻教师们的工作负担,是日本综合学科高中未来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五)“重升学、轻就业”问题凸显

日本综合学科高中肩负着升学和就业两个培养功能,但实践中“重升学、轻就业”问题日渐凸显,2/3左右的学生选择升学课程。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日本民族的“学历主义”文化传统。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好学心”, “二战”前已初显端倪、战后愈演愈烈的“学历主义”风潮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基础[19],并形成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普职要沟通,其前提就是普教、职教首先是等值的”[20],日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地位的不对等,导致综合学科高中的就业功能被削弱。二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产业结构的72.1%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21],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影响就业结构,导致更多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人员的年龄和学历要求随之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跌入低谷。三是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年龄和学历越低,工资等薪酬待遇越低,低学历比高学历更容易陷入贫困陷阱。四是日本高中已进入高度普及化阶段,日本高中教育性质从非义务教育机构转变为“准义务”性质的国民教育,承担着为日本国民提升基本素养的任务,高中学历在就业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报考大学,继续深造。

高中教育就业功能的削弱导致综合学科高中的办学重点发生了变化。综合学科高中改革之初,文部省重视其职业教育功能,建议综合学科高中设置信息、工业、国际协作、艺术、环境科学、体育健康等综合选修科目系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综合学科高中纷纷调整学术型和职业型课程的比例,以升学为目标的人文科学系列和自然科学系列的设置比例更大。此外,学生强烈的升学意愿符合由普通高中转型而来的综合学科高中的发展定位。这些学校虽然体制上完成转型,但仍然深受普通高中学科特点的影响,加上财政支持和教师配置不足等问题,无法开设具有竞争力的职业教育课程,因此发挥综合学科高中的综合选修科目和自由选修科目的优势,设置更多有利于升学的科目。不仅如此,一些从专门高中转型的综合学科高中也将原来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以升学为主的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升学需求。

四、结语

综合学科高中是日本教育领域多样化、个性化改革的产物,是改革整齐划一的普职二元模式高中教育制度的重要举措。综合学科高中办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较好地实现了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的综合;设置了灵活多样的选择科目;发挥了升学和就业双向功能;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权等。日本2012年发布的《关于综合学科的调查研究》认为,综合学科高中始终将未来的职业选择作为学生自我认识的出发点,实行学校、社会及职业教育相互交错的网络体系,发挥着引领高中教育改革的作用,因此“综合学科的理念至今还是正确的”, “未失去原来的色彩”[22]。该报告指出,“随着高中改革计划告一段落,教育委员会设置综合学科的热情下降,应该把过多的普通学科改编为综合学科”[23]。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普通高中毕业出路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推动综合学科高中的发展。

然而,日本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普通高中并没有重燃设置综合学科高中的热情,在经历了初期的强势增长后,综合学科高中的发展进入缓慢增长时期,其办学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在高中整体中所占比例较小,未能实现文部科学省试图将其打造为日本高中主要办学模式的政策目标。不仅如此,作为20世纪90年代新型高中的“领头羊”,综合学科高中的发展规模不如同时期起步的学分制高中和“中高一贯制学校”(即“初高中一贯制学校”)。综合学科高中不仅未彻底颠覆原有的普职二元高中教育体系,还沦落为存在感极小的办学模式。综合学科高中的发展受阻可以归结为政府后期财政投入不足、高中序列化问题加剧、课程优势削弱、教师队伍建设不充分以及“重升学、轻就业”倾向凸显等方面,但最为核心的原因是综合学科高中的特色逐渐淡化和削弱。正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综合学科高中“失去了‘个性化、多样化’路线宠儿的地位,需要重新确立综合学科的主体性”[24]。因此,重新凸显综合学科高中不同于其他高中的特色,才是其得以存续下去的关键。

注释:

①该机构2001年之前称为“文部省”,2001年之后改称为“文部科学省”,本文根据不同时间段使用不同名称。

日本高中毕业生毕业时除了升学和就业外,还包括继承家业、无业以及其他不明情况,因此文中所列每一类高中毕业生不同毕业出路所占百分比之和相加不到100%。

③所谓“偏差值”,是指相对平均值的偏差数值,是日本对于学生学力的一项计算公式值,偏差值反映的是每个人在所有考生中的水准顺位。

(因篇幅限制,详细参考文献信息见纸刊)




▼往期精彩回顾▼王正青,苟鸣瀚 |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与举措祁占勇,王羽菲 | 美国职业教育运行框架与内生诉求 ——《加强21世纪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透视
冯建军 | 列维纳斯他者性视野中的公民品格及其培育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01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66

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发行代码:ZW023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电话:010-58808310

Email:bjb@bnu.edu.cn

网址:http://bjjy.cbpt.cnki.net




微信公众号bjjyyj2019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